還記得20年前,我還是個醫學生,在課堂和醫院見習時,對腹股溝疝氣的認識僅停留在「鼠蹊部有腸子突出」的層面。那時只知道,順著精索跑到陰囊的叫「間接型疝氣」,直接從腹壁膨出的叫「直接型疝氣」,其實也是一知半解。
畢業後,我進入國泰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,跟著一般外科和泌尿科的前輩們學習手術。當時疝氣手術仍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,我也逐漸了解到,疝氣的分類其實是看腹壁缺損處是否從「海氏三角」(Hesselbach triangle)膨出。從最初的純組織修補(如Bassini或Shoudice手術),到後來學習到「無張力修補術」,並進一步細分為「onlay」及「underlay」的人工網放置方式,我對疝氣手術及預防復發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。
升上主治醫師後,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術開始流行,我也到幾家醫院進修學習。微創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最大的不同,在於它提供了從體內向外看的視角。傳統手術從體外查看疝氣,只能看到腹壁缺損導致腸子膨出的「結果」;而腹腔鏡手術則能讓我們找到疝氣發生的「原因」,這讓我對疝氣的發生機制有了更透徹的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腹腔鏡手術讓我對疝氣的解剖學概念更加清晰。我逐漸意識到,要將疝氣修補好,關鍵在於將人工網放在正確的位置、鋪平不反折,並且涵蓋腹壁缺損處之外,邊緣還要有足夠的安全距離,這才是避免復發及術後疼痛的最佳辦法。因此,我對腹腔鏡微創疝氣手術的評價越來越高,甚至認為這才是目前最完美的修補方式。
後來,醫院引進了達文西機器手臂,我也用它進行了許多更進階的微創手術。起初,我認為用達文西進行疝氣手術是「殺雞用牛刀」,但隨著經驗的累積,我發現達文西在處理複雜性疝氣時,確實有其優勢。它能夠更安全、更精準地進行手術,人工網也能透過達文西的縫合技術固定得更漂亮、更完美。此外,達文西手術減輕了手術醫師的身體負擔,避免了腹腔鏡手術中不自然的手術姿勢所導致的職業傷害。自從去年底健保開始給付達文西疝氣手術,這也意味著國家認可了達文西在疝氣手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。我相信,在未來幾年內,達文西手術將會逐漸成為主流。由於我已經累積了豐富的腹腔鏡疝氣手術經驗,因此能夠很快地將達文西疝氣手術做得得心應手。
如今,若要我評價疝氣手術,我會這樣總結:對於單側一般型疝氣,腹腔鏡手術仍然是最佳選擇,性價比高;對於雙側或複雜型疝氣(如復發型),達文西手術則更具優勢;而傳統開腹手術則適用於不需人工網的兒童型疝氣,以及不適合全身麻醉的患者。只有將這三種手術方式融會貫通,才能真正將疝氣手術做到最好。
這20年來,我見證了疝氣手術從傳統開腹到微創腹腔鏡,再到達文西手術的演進。每一次技術的進步,都讓我對疝氣手術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會。未來,我將繼續精進技術,為患者提供更安全、更有效的手術選擇。
若您有興趣,歡迎留言討論,或者在我的facebook專頁 小泌鋒嗡嗡嗡 給我一點建議及支持鼓勵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