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泌尿道結石該做哪些檢查?診斷方式與流程

 

從疼痛到確診,醫師如何揪出泌尿道裡的「隱形小石頭」?


一、檢查前的關鍵第一步:症狀評估與病史詢問

醫師會像偵探一樣,從您的描述中找出結石線索:

  1. 疼痛特徵:刀割痛或悶痛?痛的位置會轉移嗎?
  2. 排尿狀況:血尿顏色(粉紅/鮮紅/可樂色)、是否有砂礫感?
  3. 個人風險:家族史、結石病史、飲食習慣、慢性疾病。

💡 小技巧:就診前用手機記錄「疼痛發作時間、尿液照片、服用藥物」,幫助醫師快速判斷!




二、揪出結石的四大影像檢查


1. 超音波檢查:安全首選,孕婦嬰兒都適用

  • 原理:用聲波描繪腎臟與膀胱結構。
  • 優勢:無輻射、可發現3mm以上結石與腎水腫。
  • 限制:輸尿管結石較難偵測。


2. X光檢查(KUB):快速定位鈣化結石

  • 原理:拍攝腹部平面影像,適合追蹤已知結石位置。
  • 優勢:便宜快速、輻射量低(約0.7mSv=自然背景輻射10天)。
  • 限制:無法偵測尿酸結石與小於2mm結石。

3. 電腦斷層(CT):黃金標準,急診最常用

  • 原理:3D立體掃描,連0.5mm結石都無所遁形。
  • 優勢:95%準確率、可評估阻塞程度與周邊器官。
  • 限制:輻射量較高(約5-10mSv),孕婦需避免。


4. 靜脈腎盂攝影(IVP):傳統但逐漸被取代

  • 原理:注射顯影劑後連續X光攝影,觀察尿液流動。
  • 現況:多用於評估先天泌尿道異常,少用於急性診斷。



三、影像檢查比較表


檢查方式最佳時機輻射暴露        費用        適合對象
超音波初步篩檢、追蹤孕婦、兒童、高風險族群
X光(KUB)    鈣化結石追蹤已知結石位置者
電腦斷層急診確診、複雜案例        中高    劇痛疑似阻塞者
IVP結構異常評估先天泌尿道問題者




四、血液與尿液檢查:找出結石背後的「真兇」


1. 尿液檢查

  • 常規檢查:紅血球(血尿)、白血球(感染)、酸鹼值。
  • 進階分析:
    • 24小時尿液:分析鈣、草酸、尿酸、檸檬酸排泄量。
    • 結石成分分析:排出結石送檢,決定預防策略。


2. 血液檢查


  • 腎功能:肌酸酐、BUN(評估阻塞影響)。
  • 代謝指標:血鈣、尿酸、副甲狀腺素(找出潛在疾病)。



五、診斷流程圖解:從懷疑到確診的5步驟


  • 門診評估:症狀詢問 + 尿液試紙檢查。
  • 初步影像:超音波或X光(依症狀緊急度選擇)。
  • 確診檢查:懷疑急性阻塞→非顯影劑CT;孕婦→超音波。
  • 感染評估:發燒者加驗尿液培養 + 血液發炎指數。
  • 代謝檢驗:反覆發作者,安排24小時尿液 + 血液代謝分析。




六、檢查常見QA:您擔心的問題這裡答


❓「檢查需要禁食或憋尿嗎?」

  • 超音波需憋尿使膀胱脹滿,其他檢查通常不用禁食。


❓「CT輻射會致癌嗎?」

  • 單次檢查風險極低(致癌機率<0.1%),但兒童孕婦應優先選超音波。

❓「沒看到結石就能排除診斷?」

  • 不一定!尿酸結石在X光下隱形,需CT或超音波確認。

❓「檢查發現腎鈣化,等於有結石?」

  • 腎鈣化可能是陳舊結石或代謝沉積,需結合症狀判斷。




七、特殊族群檢查注意事項


孕婦:
  • 首選超音波,必要時用「低劑量MRI」避免輻射。
  • 避免使用IVP及CT(顯影劑及輻射線可能會影響胎兒)。
兒童:
  • 超音波為第一線,50%兒童結石與代謝異常有關,需完整代謝評估。
慢性腎病患者:
  • 避免顯影劑檢查(恐引發腎病變惡化)。



貼心提醒
檢查是治療的第一步!
即使疼痛緩解,仍需確認結石是否完全排出,
別讓沉默的小石頭悄悄傷害您的腎臟!

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