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裡的「小石頭」從何而來?一次搞懂結石秘密
結石是什麼?身體裡的「小石頭」從何而來?
泌尿道結石是尿液中的礦物質和鹽類結晶形成的硬塊,可能卡在腎臟、輸尿管、膀胱或尿道。就像煮湯時水分蒸發後鍋底會結塊,當尿液太濃縮或成分失衡,礦物質就會結晶沉積,逐漸堆積成結石。
結石家族有哪些成員?常見種類解析
不同成分的結石,外觀與成因大不同!
結石種類 | 特徵 | 佔比 | 高風險族群 |
---|---|---|---|
草酸鈣結石 | 表面尖銳、深褐色 | 70-80% | 愛吃菠菜、巧克力、堅果者 |
磷酸鈣結石 | 光滑、灰白色 | 10-15% | 甲狀腺亢進、維生素D過量者 |
尿酸結石 | 橘紅色、X光下不易顯影 | 5-10% | 痛風患者、愛吃紅肉海鮮者 |
感染性結石 | 鹿角形、生長快速 | 5% | 反覆泌尿道感染者 |
為什麼我會長結石?三大關鍵原因
結石不是單一因素造成,通常是「體質+習慣」共同作用!
1. 飲食習慣:吃出來的結石危機
水分不足:尿量少→尿液中礦物質濃縮→易結晶。
高鹽高糖:鹽分增加尿鈣排出,糖分促進草酸吸收。
偏食族注意:愛吃菠菜(高草酸)+愛喝奶茶(高糖)=結石套餐!
2. 代謝異常:身體的化學工廠失調
高鈣尿症:尿中鈣質過多,易與草酸結合。
高尿酸血症:尿酸過高形成結晶(常見痛風患者)。
檸檬酸過低:檸檬酸本可抑制結石,若缺乏則保護力下降。
3. 遺傳與疾病:躲不掉的體質因素
家族中若有結石病史,風險增3倍!
慢性腹瀉、副甲狀腺亢進、糖尿病等疾病易誘發結石。
結石形成的三步驟:從結晶到石頭的旅程
尿液濃縮:水分喝太少、流汗過多→尿液像「濃縮果汁」。
結晶沉積:礦物質(如鈣、草酸、尿酸)超標→開始堆積成小顆粒。
結石長大:結晶像滾雪球般黏合,若未及時排出,數週內可長到0.5公分以上!
小知識:結石不一定越大越痛!
0.3公分的小結石卡在輸尿管,可能比1公分的腎結石更痛!
這些習慣,正在偷偷養大結石!
不愛喝水:每天尿量少於1000c.c.→高危險群!
無肉不歡:動物性蛋白質代謝後增加尿酸與鈣質排泄。
盲目補鈣:過量鈣片(尤其空腹吃)反提升尿鈣濃度。
久坐憋尿:尿液滯留讓結晶有更多時間沉積。
專業小教室:為何有人易復發結石?
結石不是「排出就結束了」!若未調整體質,5年內復發率高達50%。醫師建議:
分析結石成分:排出後務必送檢,量身訂做預防策略。
代謝評估:透過血液與24小時尿液檢查,揪出異常指標。
結石可以預防嗎?從今天起做對三件事
喝夠水:每天尿量達2000c.c.(約8杯馬克杯),讓尿液像「稀釋的檸檬水」般清澈。
聰明吃:
草酸鈣結石者→避免菠菜、濃茶、巧克力。
尿酸結石者→少吃內臟、紅肉,搭配鹼性食物(如檸檬水)。
定期追蹤:高風險族群每1-2年做腎臟超音波檢查。
迷思破解!關於結石的常見疑問
❌「補鈣會增加結石?」
✅ 正解:適量鈣質(每日1000mg)可結合腸道草酸,反而降低風險!但應從食物(如牛奶)攝取,避免空腹吃鈣片。
❌「結石不痛就不用管?」
✅ 正解:腎臟內的結石可能無痛,但長期阻塞恐損害腎功能!
貼心提醒:結石成因複雜,透過「成分分析+代謝檢查」找出個人化原因,才能有效預防復發!若您有相關症狀,建議盡早就醫評估。
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 小泌鋒嗡嗡嗡 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