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每一位關心自己健康的男性朋友
📍攝護腺在哪裡?它是做什麼的?
攝護腺(英文:Prostate)是男性特有的器官,位在膀胱的下方、包住尿道的最初段,形狀像一顆栗子,大小約 20 克。別看它不大,卻有重要的生理功能。
攝護腺的主要功能是:
🔹 分泌前列腺液,這是一種保護與滋養精子的液體,能提高精子的活動力,有助於男性的生育能力。
🔹 這個分泌物會和精子一起,形成精液的一部分,在射精時排出體外。
簡單來說,攝護腺雖然不是「性器官」的一部分,卻和男性的生育功能、性健康息息相關。
🔬什麼是攝護腺癌?它是怎麼形成的?
攝護腺癌是發生在攝護腺組織裡的惡性腫瘤。當攝護腺裡的細胞不正常增生、失控繁殖,並逐漸侵犯周圍組織,就可能發展成癌症。
📈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前五名,且隨著年齡增加,罹患的風險也越來越高。初期幾乎沒有症狀,很多人是在健康檢查中發現 PSA 指數異常,才進一步檢查出來。
癌細胞可能局限在攝護腺內(早期)、也可能突破攝護腺擴散到骨頭、淋巴結等地方(晚期),因此早期偵測與分期診斷很重要。
⚠️誰容易得攝護腺癌?有哪些危險因子?
雖然目前還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為什麼會得攝護腺癌,但我們已知以下幾個因素會增加風險:
✅ 年齡:
最重要的風險因子之一。50歲以上男性的風險明顯上升,而超過65歲是好發年齡層。
✅ 家族史:
如果直系親屬(如父親、兄弟)曾罹患攝護腺癌,風險會增加2~3倍。此外,若家族中有乳癌、卵巢癌病史,也可能與遺傳相關基因變異有關。
✅ 種族:
研究發現,非洲裔男性的罹病率與死亡率較高,亞洲人雖整體風險較低,但隨著飲食與生活型態西化,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
✅ 飲食與生活型態:
高脂飲食、紅肉攝取過多、蔬果攝取不足、肥胖、缺乏運動,都可能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。近年研究也關注維生素D缺乏與慢性發炎的潛在關聯。
👉小提醒: 雖然這些危險因子無法保證一定會導致癌症,但若同時具備多項,建議更積極定期篩檢、追蹤 PSA 值。
🤔攝護腺癌 vs 攝護腺肥大,有什麼不一樣?
這兩個聽起來很像的疾病,常讓人混淆,但其實本質上非常不同:
分類 | 攝護腺肥大(BPH) | 攝護腺癌(Prostate Cancer) |
---|---|---|
性質 | 良性細胞增生 | 惡性腫瘤 |
發生部位 | 中央區,靠近尿道 | 多發生在周邊區 |
常見年齡 | 40歲以上逐漸發生 | 50歲以上風險增加 |
症狀 | 排尿困難、尿流變細、夜尿多 | 初期與BPH類似,晚期可能有血尿、骨頭痛 |
PSA 影響 | 可能輕度上升 | PSA 常明顯升高 |
治療方式 | 藥物或手術緩解症狀 | 視病況選擇手術、放射線、荷爾蒙治療等 |
簡單來說,攝護腺肥大是常見的老化現象,不是癌症;但攝護腺癌則需積極診斷與評估治療。
✅結語:重視早期偵測,掌握健康主導權
攝護腺癌早期幾乎沒有特別症狀,但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與 PSA 檢測,有機會及早發現、提早介入。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風險族群,更應該主動與泌尿科醫師討論是否安排篩檢。
早期診斷 ≠ 馬上開刀,很多人可觀察追蹤、量身定做治療方式。
了解疾病,是讓你能夠放心選擇、安心治療的第一步。
如果你或家人正在面對攝護腺癌的可能,請記得:你不是一個人,我們可以一起面對。
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 小泌鋒嗡嗡嗡 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