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步步了解,從檢查到確診,幫助你安心面對
為什麼要及早診斷攝護腺癌?
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,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。它的特性是早期幾乎沒有症狀,但一旦進展、轉移,就可能影響排尿、性功能甚至骨骼健康。
因此,醫師會透過一連串的檢查,幫助你早期發現、準確診斷、妥善治療。
以下我們來逐步解析常見的診斷方式👇
1️⃣ 肛門指診(DRE):最簡單、最直接的初步評估
什麼是 DRE?
DRE(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)就是醫師戴上手套,從肛門觸摸攝護腺的表面,感受是否有硬塊、結節、或不對稱。
📌 為什麼重要?
雖然 DRE 無法判斷癌症的嚴重程度,但若觸摸到異常,就會引起進一步檢查的警覺。
📌 民眾常見疑問:會不會很痛?
多數人會感到些微不適,但整個檢查時間很短,約10秒內完成,對健康意義重大。
2️⃣ 攝護腺特異抗原(PSA)檢驗:血液中的癌症線索
什麼是 PSA?
PSA 是攝護腺細胞所分泌的蛋白質,正常情況下,血液中的 PSA 濃度很低。當攝護腺發炎、肥大或罹癌時,PSA 會升高。
📌 常見判讀標準:
-
PSA < 4 ng/mL:風險較低,但非絕對安全
-
PSA 4~10 ng/mL:灰色地帶,需進一步檢查
-
PSA >10 ng/mL:罹癌風險明顯增加
📌 重要提醒:PSA高 ≠ 就是癌症!
PSA 也可能因下列原因升高:
-
攝護腺肥大
-
攝護腺炎(感染)
-
性行為、騎腳踏車等刺激
-
近一週內接受直腸指診或導尿
因此,PSA 是篩檢指標,但不能單靠它下診斷。
3️⃣ 攝護腺切片:確診的黃金標準
什麼時候需要做切片?
當 PSA 升高或 DRE 發現異常時,醫師會建議安排攝護腺切片來確認是否罹癌。
🔬 切片方式:
-
多以「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」為主
-
在肛門置入探頭,利用影像指引從攝護腺多個部位取得小塊組織(通常10~12針)
🧷 檢查過程:
-
檢查方式如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
-
檢查時間約10-15分鐘
-
可門診完成,當日返家
😣 不適與風險:
-
輕微出血(尿液、精液帶血)為常見副作用
-
少數人(<5%)可能會有發燒、感染,應立即就醫
-
檢查前會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風險
4️⃣ MRI Fusion Biopsy:精準升級的切片方式
若懷疑癌症但傳統切片結果為陰性,或希望更精準診斷,醫師可能會建議:
🔎 MRI fusion biopsy(核磁共振融合切片)
此技術將 MRI 影像與即時超音波結合,幫助鎖定異常病灶進行切片,提高診斷準確率,減少不必要的穿刺。此外此技術是經由會陰部穿刺,這裡的皮膚比較容易消毒,也比直腸乾淨,可降低切片導致的感染風險。
目前在多數大型醫學中心與專科醫療機構已逐步推廣。
5️⃣ Gleason Score(格里森分數):評估癌症的惡性程度
確診攝護腺癌後,病理報告會提供一組「Gleason 分數」,用來判斷癌細胞的分化程度與預後。
📌 解釋方式:
-
評估最常見與次常見的癌細胞型態,各給1~5分
-
相加後得出總分(例如 3+4=7)
📌 分數意義:
-
6 分:低風險,分化良好
-
7 分:中風險,需個別化治療評估
-
8~10 分:高風險,癌細胞惡性度高,需積極處理
Gleason 分數不僅幫助預測疾病進展,也影響後續治療選擇。
6️⃣ 影像學檢查:幫助分期與治療規劃
除了切片,有時醫師會安排以下影像檢查:
📷 經直腸超音波(TRUS):
-
用來導引切片,也能觀察攝護腺大小與結構
🧲 核磁共振 MRI:
-
詳細觀察腫瘤位置、是否侵犯周邊組織或淋巴結
-
也可用於 MRI fusion biopsy 診斷與手術規劃
☢️ 骨骼掃描(Bone Scan):
-
骨骼是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部位,若 PSA 高、Gleason 分數高,或有骨頭疼痛,會安排評估是否有骨轉移
✅ 結語:用系統性的診斷流程,確認並面對真相
攝護腺癌並不可怕,只要及早發現、準確診斷,就能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。每一個檢查,都是幫助你更了解身體的過程,讓醫師與你攜手一起做出正確決策。
如您有不安或疑問,請放心與您的泌尿科醫師討論。我們的責任,就是讓每一位病友安心、清楚、有信心地面對每一步。
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 小泌鋒嗡嗡嗡 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