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多數剛確診攝護腺癌的朋友來說,最常問的問題就是:「我的癌症屬於哪一期?嚴重嗎?需要馬上治療嗎?」
其實,攝護腺癌不像多數人想像的那樣一律要積極手術或化療。它的進展速度、侵犯能力差異很大,這也是為什麼「分期」與「風險分級」這兩件事,在診斷後非常重要。
一、什麼是攝護腺癌的「分期」?用來了解癌症的廣度與深度
醫學上,我們使用一套標準化的系統叫做 TNM 分期系統 來描述癌症的發展程度,幫助醫師評估病情、討論治療方案。
TNM 分期包含三個部分:
🔹 T:腫瘤(Tumor)
-
T1:腫瘤小,無法在指診或影像檢查中摸到/看到,通常是因 PSA 異常才發現
-
T2:腫瘤仍侷限在攝護腺內,可能有一側或雙側受影響
-
T3:癌細胞已穿出攝護腺外層,侵犯鄰近組織(如 儲精囊)
-
T4:癌細胞進一步侵犯到膀胱、直腸、骨盆肌肉等器官
🔹 N:淋巴結(Nodes)
-
N0:沒有發現癌細胞擴散至鄰近淋巴結
-
N1:癌細胞已擴散至攝護腺周圍的淋巴結
🔹 M:遠端轉移(Metastasis)
-
M0:尚未發現遠端器官(如骨頭、肺、肝)有癌轉移
-
M1:已有癌細胞轉移至遠端部位
-
M1a:遠端淋巴結
-
M1b:骨骼
-
M1c:其他器官(如肝、肺)
-
📌 為什麼分期重要?
分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癌症是屬於「侷限型」還是「轉移型」,這會大大影響治療策略。早期癌症可能考慮手術或監控,晚期則可能需要荷爾蒙治療、放射線、化療等多合一療法。
二、什麼是攝護腺癌的「風險分級」?幫你分辨病情的「溫和」或「積極」
除了 TNM 分期,醫師還會依據PSA 數值、Gleason 分數、腫瘤範圍來進行「風險分級」,這是另一種幫助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方式。
風險分級主要分為三大類:
🔵 低風險群
-
PSA < 10 ng/mL
-
Gleason 分數 ≤ 6
-
腫瘤侷限於攝護腺內(T1-T2a)
👉 同時符合以上三個項目稱為低風險
👉 很多低風險的攝護腺癌進展慢,部分患者甚至可考慮「積極監控」而不立即治療。
🟡 中風險群
-
PSA 10–20 ng/mL
-
Gleason 分數 7(3+4 或 4+3)
-
腫瘤可能侵犯攝護腺較大片區域(T2b-T2c)
👉 中風險患者通常需要積極治療,例如手術或放射線治療,視年齡與健康狀況做綜合評估。
🔴 高風險群
-
PSA > 20 ng/mL
-
Gleason 分數 8–10
-
腫瘤已突破攝護腺(T3 或 T4)
👉 高風險代表癌症惡性程度高,可能快速擴散。通常會考慮結合手術、放療與荷爾蒙治療等多種療法。
三、分期與風險分級怎麼影響治療選擇?
✅ 1. 低風險患者
-
有時候可以不馬上治療,而選擇「積極監控(Active Surveillance)」
-
定期追蹤 PSA、影像與重複切片,觀察病情是否變化
-
適合年紀較大、其他疾病較多者
也可以選擇根治性療法,例如手術、放射線治療、海福刀等
✅ 2. 中風險患者
-
建議積極治療,如:
-
攝護腺切除手術(傳統開刀/達文西機器手臂)
-
放射線治療合併短期荷爾蒙治療
部分患者可以選擇海福刀 (攝護腺體積小於40 ml)
-
✅ 3. 高風險患者或轉移性癌症
-
需要多模式治療,結合以下方式:
-
長期荷爾蒙治療(抑制雄性荷爾蒙)
-
放射線/化學治療
-
新型口服藥物(如 第二代抗雄性荷爾蒙藥物)
-
四、醫師怎麼幫你評估分期與風險?
診斷攝護腺癌後,醫師會綜合以下資訊來判斷分期與風險:
📍 PSA 數值
📍 Gleason 分數(由切片病理報告得知)
📍 肛門指診結果(T分期)
📍 影像學檢查結果(MRI、骨骼掃描、PSMA PET scan)
這些資訊拼湊在一起,幫助醫師精準「分類」,讓後續治療不會過度或不足。
五、結語:了解自己的癌症型態,是面對治療的第一步
每一位病友的攝護腺癌都不盡相同。有些病情溫和、有些進展迅速;有些可以觀察、有些要積極處理。
透過分期與風險評估,醫師能為你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,在癌症控制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平衡。
🎯 建議你在看診時可以主動詢問醫師:
-
我的癌症屬於哪一分期?
-
是哪一個風險等級?
-
有沒有必要立即治療?還是可以觀察?
-
後續會怎麼追蹤?
了解越多,越能安心。
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 小泌鋒嗡嗡嗡 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