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剛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朋友來說,治療選項的多樣性往往讓人感到混亂甚至焦慮。其實,攝護腺癌是一種相對「慢性」的癌症,多數病人有充分時間和醫療團隊仔細討論最合適的治療策略。
本篇將帶您認識目前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選擇,包含局部與全身治療,並幫助您了解如何根據分期、風險與自身狀況做出明智決策。
一、積極監測(Active Surveillance)
適用對象:
-
低風險攝護腺癌(PSA < 10、Gleason 分數 ≤ 6、侷限於攝護腺內)
-
預期壽命較長、願意定期追蹤者
做法:
-
定期追蹤 PSA
-
重複攝護腺切片
-
必要時做 MRI 或其他影像檢查
優點:
✅ 保留攝護腺,避免不必要治療及副作用
✅ 若癌症進展再治療,治癒率依然高
缺點:
⚠️ 需長期配合追蹤
⚠️ 有小風險癌症惡化被延誤治療
醫師觀點: 對於選對對象的病患來說,「觀察不是等死」,反而是一種積極策略。
二、局部治療: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的比較
1️⃣ 手術: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(Radical Prostatectomy)
方法:
-
傳統開腹手術
-
腹腔鏡手術
-
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(目前常見)
適用對象:
-
侷限型攝護腺癌(T1–T2),及部分T3患者
-
預期壽命超過 10 年的中壯年患者
可能併發症:
-
尿失禁(多為暫時性)
-
性功能障礙(視年齡與神經保留狀況)
-
傷口與麻醉風險
優點:
✅ 手術後 PSA 可快速降至極低
✅ 切除後可進一步了解病理分期
2️⃣ 放射線治療(Radiation Therapy)
分為:
-
體外放射治療(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, EBRT)
-
近接治療(Brachytherapy,俗稱「種子治療」,國內較少)
適用對象:
-
各期攝護腺癌
-
不適合或不願接受手術者
常見副作用:
-
排尿刺激、頻尿、排尿困難
-
直腸刺激或排便不適
-
性功能下降(較慢出現)
放射線導致的併發症較慢發生,卻難以痊癒
優點:
✅ 無需開刀,適合高齡或有共病的病患
✅ 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
3️⃣ 海福刀治療(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, HIFU)
適用:
-
局部低至中風險攝護腺癌
-
局部復發的病人也可考慮 (例如放射線治療後復發者)
優點:
✅ 幾乎無傷口、恢復最快
✅ 可重複治療
✅ 對生活影響較小
限制:
⚠️ 尚無大規模長期存活數據,仍須長期追蹤治療效果
⚠️ 健保不給付,自費費用高 (約30~40萬)
三、全身性治療:針對進展性或轉移性癌症
1️⃣ 荷爾蒙治療(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, ADT)
作用機制:
抑制雄性荷爾蒙(睪固酮)製造或阻斷其作用,因攝護腺癌細胞仰賴雄性荷爾蒙生長
常見藥物:
-
LHRH 類似物(如 Leuprorelin)、選擇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阻斷劑(如Degarelix)
-
雄性激素受體抑制劑(如 第一代藥物 Bicalutamide、第二代藥物 Enzalutamide)
常見副作用:
-
性慾下降、勃起功能減退
-
熱潮紅、疲倦
-
骨質疏鬆、代謝症候群
2️⃣ 化學治療(Chemotherapy)
適用時機:
-
抗荷爾蒙治療失效的癌症(去勢抗性)
-
轉移性高風險病患初期合併使用
常見藥物:
-
Docetaxel(歐洲紫杉醇)
常見副作用:
-
噁心、掉髮、感染風險上升
-
骨髓抑制(白血球下降)
3️⃣ 新型治療:免疫與標靶療法
a. 免疫療法 – Pembrolizumab(PD-1 抑制劑)
-
僅適用於特定基因突變或 MSI-high / dMMR 病人
-
用於荷爾蒙與化療後失敗者
b. 標靶療法 – Olaparib(PARP 抑制劑)
-
適用於 BRCA 基因突變之去勢抗性病患
-
為個人化精準治療之一
4️⃣ 骨骼保護治療:Denosumab
-
適用於骨轉移患者,預防骨折與骨痛
-
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
5️⃣ 鐳-223 放射治療(Ra-223)
-
適用於有症狀的骨轉移患者
-
為一種選擇性針對骨骼的放射性藥物
-
可改善疼痛、延長存活
四、治療該怎麼選?依年齡、分期、健康狀況綜合評估
狀況 | 建議策略 |
---|---|
年輕、低風險 | 可考慮積極監測或手術切除 |
中風險、局限型 | 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主 |
高風險或局部晚期 | 放射線合併荷爾蒙,或手術合併其他療法 |
轉移性 | 荷爾蒙、化療、標靶合併治療 |
年長或健康不佳者 | 以生活品質為導向,選擇副作用較少的治療 |
五、結語:你不是一個人,治療選擇要「客製化」
攝護腺癌的治療就像量身訂做的西裝,每個人的病情、身體狀況與生活需求都不同。沒有絕對標準答案,最好的選擇是「適合你的選擇」。
✅ 建議您與泌尿科醫師、腫瘤科醫師、放射科醫師組成的團隊共同討論,根據病情與意願來擬定治療計畫。
📌 你可以問問醫師:
-
我是屬於哪個分期與風險層級?
-
有沒有觀察就好的可能?
-
各種治療對我的預期生活品質有什麼影響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