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

攝護腺癌的預後與追蹤

 

了解疾病走向,積極面對未來


一、攝護腺癌的整體預後如何?

攝護腺癌是一種進展速度相對緩慢的癌症,尤其若在早期發現,大多數病人都有非常好的預後。許多低風險的攝護腺癌病人,即使不接受積極治療,也能多年維持良好生活品質。

根據統計:

  • 早期攝護腺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8%

  • 即使局部晚期,經妥善治療,仍有良好控制機會

  • 轉移性癌症的治療目標則偏向控制病情、延長生命與改善生活品質

📌 但請記住:每位病患的狀況都不同,預後受到多重因素影響:

  • 癌症的分期(是否轉移)

  • Gleason 分數(癌細胞異常程度)

  • PSA指數變化趨勢

  • 病人的整體健康、年齡與治療反應


二、PSA是追蹤的關鍵指標

PSA(攝護腺特異抗原)是最重要的生化指標

無論您接受的是手術、放射線或荷爾蒙治療,定期追蹤PSA指數可以幫助我們早期發現是否有復發的跡象。

PSA追蹤時程建議如下(可依醫師調整):

治療後時間        建議追蹤頻率
前2年內每3~6個月
第3~5年每6~12個月
5年後每年一次

📌 如果PSA再次升高(所謂“生化復發”)時,不一定代表癌症已擴散,但需要進一步評估。


三、攝護腺癌會再發嗎?如何發現與處理?

再發的可能性

攝護腺癌治療後,仍有可能數年後再發生局部或遠端復發。但好消息是,多數再發都有機會被早期發現與控制。

📌 再發常見於:

  • PSA指數再度上升

  • 出現骨骼疼痛、淋巴腫大或排尿異常等症狀


四、影像檢查:什麼時候需要?

當醫師懷疑有復發時,會安排進一步影像檢查,包括:

  • 骨骼掃描(Bone Scan):檢查是否轉移到骨頭,適用於PSA顯著升高或骨痛病人

  • 電腦斷層(CT)或核磁共振(MRI):評估骨盆或淋巴結

  • PSMA PET 掃描:新型高靈敏度掃描,可在低PSA時期發現轉移點,已成為復發追蹤與定位的利器

📌 PSMA PET 特別適合在PSA初期上升但其他影像看不出異常時使用,協助找到「藏起來」的癌細胞。


五、若有復發,治療策略會如何調整?

攝護腺癌復發後的治療方式會依「復發的型態」與「病人整體狀況」不同而改變:

再發類型治療選項
生化復發(僅PSA升高)        觀察、荷爾蒙治療、放療或新標靶療法
局部復發再次局部治療(如放射線、HIFU)
遠端轉移(如骨頭)荷爾蒙治療、化療、骨骼藥物、標靶治療等

現今治療工具越來越多,包括:

  • 第二代荷爾蒙藥物(如Enzalutamide)

  • 骨骼保護藥物(如Denosumab)

  • 化學治療 ( 如 Docetaxel )

  • 放射性同位素 ( 如 鐳-223 )

  • 免疫治療(如Pembrolizumab)

  • PARP抑制劑(如Olaparib)

這些治療不只延長生命,也改善生活品質,讓復發不再是絕望。


六、面對數字與統計:看懂但不焦慮

許多病人關心「我的癌症期數是不是晚了?」「我還能活多久?」

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:

  • 局部攝護腺癌:5年存活率幾乎100%

  • 區域轉移(如淋巴):5年存活率約98%

  • 遠端轉移(如骨骼):5年存活率約32~35%

📌 但請記住:這些數字是過去統計,不代表個人未來。現今治療進步快速,每位病人的疾病進程都不一樣。


七、給病友的叮嚀:心態也是一種治療

  • ✅ 按時回診,規律追蹤PSA與影像

  • ✅ 遇到變化,及時與醫師討論

  • ✅ 保持運動、均衡飲食,提升免疫力

  • ✅ 尋求家人支持、參加病友團體,增加信心

  • ✅ 別忘了心理健康,有需要可諮詢心理專業

📣 攝護腺癌不是終點,而是一段旅程。

您的主治醫師與整個醫療團隊,會陪伴您在每一個階段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。


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後,我可能會遇到哪些副作用?如何應對與緩解?

 

無論您是選擇了手術、放射線、荷爾蒙治療,還是其他治療方式,攝護腺癌的療程雖有助於控制病情,但也可能帶來一些身體與心理上的副作用。了解這些可能的變化、及早應對,是確保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。


一、不同治療方式可能帶來的副作用

1. 手術(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)後的副作用

  • 短期:

    • 疼痛或傷口不適(通常可由止痛藥緩解)

    • 排尿困難、血尿(術後初期常見)

  • 長期:

    • 尿失禁(約數週至數月,少數人持續較久)

    • 性功能障礙(包括勃起困難、無法射精)

    • 心理壓力與自信心影響

2. 放射線治療(體外或近接)

  • 短期:

    • 疲勞感、輕微噁心

    • 排尿困難、尿急、夜尿增加

    • 腸胃道不適(如腹瀉、直腸不適)

  • 長期:

    • 膀胱或腸道功能改變、血尿或血便

    • 性功能減退(可能逐漸出現)

    • 照射部位皮膚局部乾燥或疼痛

3. 荷爾蒙治療(雄性激素阻斷)

  • 抑制睪固酮後可能導致:

    • 潮熱、盜汗

    • 性慾降低、勃起困難

    • 情緒波動、憂鬱感

    • 骨質疏鬆(長期使用需注意)

    • 肌肉量減少、疲勞、體重上升

4. 化學治療、標靶藥物、免疫療法

  • 噁心、掉髮、免疫力下降(依藥物種類而異)

  • 有些藥物如標靶療法Olaparib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也會有特定副作用,需由醫師評估與追蹤


二、常見問題:我要怎麼面對這些副作用?

1. 尿失禁怎麼辦?

手術後或放射線治療後的尿失禁多數會在數週至數月內改善。建議:

骨盆底肌肉運動(凱格爾運動)
每日練習,可加強控制力

  • 收縮:用力收緊骨盆底肌肉,保持3-5秒(初學者可從2-3秒開始)。
  • 放鬆:完全放鬆肌肉,休息3-5秒。
  • 次數:每次10-15下為一組,每天建議3組(早、中、晚各一次)。
  • 排尿日誌與生活調整
    避免利尿劑(咖啡、茶)、定時排尿,有助減少突發尿意

    必要時輔助器材
    如尿布、尿袋、吸水墊,提升活動信心

    藥物或手術選項
    若情況持續嚴重,可考慮藥物或尿控手術,如吊帶手術、人工括約肌


    2. 性功能改變與重建選項

    性功能障礙常見於手術或放療後,尤其若涉及神經切除或壓迫。應對方式包括:

    藥物治療
    如 壯陽藥 PDE5 抑制劑(威而鋼、犀利士等)可改善勃起功能

    陰莖幫浦(真空裝置)
    利用負壓促進血流,幫助勃起

    陰莖注射、植入物
    適用於無法靠藥物治療者,屬進階療法

    心理輔導與伴侶溝通
    性功能恢復需時間,情緒支持與伴侶理解也很關鍵


    3. 骨質疏鬆與體力下降的預防

    特別是接受長期荷爾蒙治療的病友,需留意骨質健康:

    定期骨密度檢查
    補充鈣與維生素D (曬曬太陽)
    適度負重運動(如快走、舉小啞鈴)
    若骨密明顯下降,可考慮骨骼保護藥物(如 Denosumab)


    4. 腸胃道不適、疲勞與情緒變化的照護

    • 飲食清淡、避免刺激性食物可減少腸胃道副作用

    • 規律作息與運動有助改善疲勞與情緒低落

    • 參加病友支持團體尋求 心理師/個管師 協助,能有效緩解治療帶來的心理壓力


    三、記得:副作用並不可怕,重要的是「及早回報、主動處理」

    每位病人身體反應不同,若出現以下狀況,請務必與醫療團隊聯繫

    ⚠️ 排尿困難或解不出來
    ⚠️ 血尿持續、感染發燒
    ⚠️ 情緒低落、失眠明顯
    ⚠️ 嚴重性功能障礙或伴侶關係影響
    ⚠️ 骨骼疼痛、體重下降

    您的醫療團隊會依照情況提供合適的處理方式,不需獨自面對,也不必害羞開口


    結語

    攝護腺癌的治療雖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,但透過適當的準備、追蹤與應對,大多數情況都可控制、改善,甚至恢復如常生活。與醫師、護理師、個管師密切合作,是您安心走過治療旅程的重要力量。

    勇敢面對變化,主動求助,是自我照顧的第一步。


   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

    攝護腺癌有哪些可能的症狀?需要注意哪些警訊?

     

    認識身體發出的警訊,是守護健康的重要第一步。


    📌 攝護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,你知道嗎?

    攝護腺癌是一種進展緩慢但不可忽視的癌症。在台灣,隨著高齡化與健康意識提升,越來越多男性在健康檢查中發現自己可能罹患攝護腺癌。
    然而,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常會納悶:「我完全沒有不舒服,怎麼會是癌症?

    這是因為,攝護腺癌在早期階段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症狀。它不像其他癌症可能會有劇烈的疼痛、出血或體重明顯減輕,而是默默地在攝護腺內生長,等到長大到一定程度或已擴散,才可能產生症狀。


    🔍 常見的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?

    雖然早期沒有明顯症狀,但局部進展或轉移性攝護腺癌,可能會出現以下警訊:

    🟠 泌尿系統相關症狀(局部侵犯)

    1. 排尿困難:如尿流變細、排尿斷斷續續、排尿時間變長。

    2. 頻尿與夜尿:尤其是夜間頻繁起床解尿。

    3. 急尿、解不乾淨的感覺:總覺得有尿意,但又排不乾淨。

    4. 血尿:尿液中帶有血絲或整個變紅,有時是間歇性的。

    這些症狀大多數與攝護腺肥大有關,但若短時間內症狀惡化或與以往不同,應提高警覺

    🔴 骨骼與其他轉移症狀(癌細胞擴散)

    攝護腺癌常轉移到骨骼,尤其是骨盆、脊椎、髖骨與肋骨,可能出現以下情況:

    1. 下背痛或骨盆疼痛:常被誤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或坐骨神經痛。

    2. 走路無力、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困難:可能是脊椎受到壓迫的徵兆。

    3. 體重減輕、食慾差、全身倦怠感:是癌症進展的非特異性表現。


    🧠 為什麼攝護腺癌會引發這些症狀

    攝護腺癌的症狀產生,多與腫瘤的位置、大小與擴散情形有關:

    • 若腫瘤位於靠近尿道處,可能壓迫尿道,導致排尿困難或阻塞。

    • 若癌細胞侵犯膀胱、儲精囊或神經叢,則可能產生排尿疼痛、血尿,甚至性功能障礙。

    • 若癌細胞轉移到骨骼,就會破壞骨質,引發疼痛或骨折風險。

    • 有些晚期患者還可能出現貧血、高血鈣、腎功能惡化等全身性變化。

    📣 重要提醒:以上症狀雖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,但也常見於其他疾病,如攝護腺肥大、泌尿道感染、神經病變等。並非出現這些症狀就是癌症


    ⏰ 什麼時候應該提高警覺,儘速就醫檢查

    許多男性朋友在出現症狀時,常會「忍一忍、等一等」,甚至以為是年紀大正常現象。但以下狀況建議盡快就醫泌尿科檢查

    • 排尿困難、尿流變細持續超過一週以上,或影響生活品質

    • 夜尿次數突然增加,影響睡眠

    • 排尿時有明顯疼痛、灼熱感

    • 尿中出現血絲或血塊(尤其反覆發生)

    • 下背痛合併排尿異常或下肢無力

    • 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出現上述任何症狀

    及早發現,往往可以避免走到需要積極性治療的那一步。有些早期攝護腺癌甚至可以選擇「積極監控(Active Surveillance)」,不需立即手術或放射線治療。


    ✅ 結語:傾聽身體的聲音,是保護自己的開

    攝護腺癌是一種可被早期偵測、可被妥善治療的癌症。若能在無症狀或症狀初期即發現,存活率極高、生活品質也能保有良好水準。

    不論你是正在等候切片報告,或已經確診,不必過度恐慌。透過正確的資訊與專業的泌尿科醫師合作,每一位病友都有機會擬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,安心走下去。



   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    微創攝護腺癌治療:高強度聚焦超音波(HIFU,海福刀)

     

   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也更加多元。除了傳統手術與放射線治療外,「高強度聚焦超音波」(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,簡稱 HIFU,俗稱海福刀)是一種新興的微創局部治療選項,特別受到中低風險病患關注。本文將帶您深入認識海福刀,幫助您了解這項治療是否適合自己。


    一、什麼是海福刀(HIFU)?

    海福刀是一種非侵入性(不需開刀)的治療技術,利用高能量超音波,聚焦於攝護腺內部的癌細胞區域,產生熱能,將癌細胞加熱到攝氏80度以上,使其壞死

    這項技術就像是「體內定點燒灼」,可以準確破壞癌組織,又不傷害周圍正常組織。HIFU 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,治療過程不需動刀,沒有傷口,也不需切除攝護腺。


    二、海福刀如何治療攝護腺癌?

    治療過程大致如下:

    1. 病人接受麻醉(通常為全身麻醉)

    2. 醫師從肛門放入探頭,進入直腸並靠近攝護腺

    3. 探頭內建的超音波發射器會將能量聚焦在癌變組織上

    4. 透過即時影像導引,分區精準治療

    5. 治療時間約為 1~2 小時,視攝護腺大小與病灶範圍而定

    這是一種局部性、可重複施作的治療方式,僅需短暫觀察1~2日後即可返家。

    圖片來源:FocalOne

    三、哪些攝護腺癌病友適合海福刀治療?

    並非所有攝護腺癌病患都適合使用 HIFU 治療,以下為較適用的族群:

    低風險或中風險局部性攝護腺癌(Gleason score ≤ 7、PSA ≤ 20、腫瘤未侵犯包膜)

    不願接受或無法承受手術或放療的患者

    希望保留性功能與排尿功能者

    癌灶為單側或侷限型(局部病灶),特別適合「局部焦點治療(Focal therapy)」方式,針對癌症位置精準燒灼,不需全腺治療。

    攝護腺體積中等 (約40 ml) 以下較適合

    ⚠️ 不適用於:

    • 癌症已經擴散(轉移性)

    • 攝護腺體積過大 (>40 ml) 或嚴重鈣化

    • 有直腸疾病、直腸手術史者需特別評估 (超音波探頭從直腸進入)


    四、海福刀的治療優點

    🟢 微創無傷口:不需開刀,恢復快,適合手術風險高、或腹部以經做過多次手術導致沾黏者

    🟢 副作用相對少:較不容易出現尿失禁與性功能障礙,特別是進行局部焦點治療者

    🟢 可重複施作:未來如癌症復發,可再次施行HIFU,或改採其他治療方式

    🟢 住院時間短:多數病人僅需短暫住院

    🟢 生活品質影響小:適合希望維持生活功能的中壯年患者


    五、海福刀治療的風險與副作用

    雖為非侵入性治療,仍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:

    ⚠️ 尿道狹窄或排尿困難: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,因治療後腫脹或結疤影響尿道通暢

    ⚠️ 暫時性血尿、尿失禁:多數在幾週內改善

    ⚠️ 性功能下降:仍有部分病人會出現勃起困難,尤其若治療範圍靠近神經區域

    ⚠️ 感染風險:如尿路感染或攝護腺炎,治療後初期需密切觀察

    ⚠️ 治療未必一次根除癌症:若癌細胞未完全消除,可能需追加其他治療


    六、治療後的追蹤與照護

    治療後的追蹤與監控同樣重要。一般來說,建議如下:

    🔎 PSA監測

    • 治療後第1年內每3個月抽血追蹤 PSA

    • PSA 若出現上升趨勢,醫師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查(MRI、再次切片)

    📋 影像檢查

    • 治療後若疑似複發,可能安排磁振造影 (MRI) 評估治療成效

    📍 切片追蹤(視情況而定)

    • 若影像或PSA有疑慮,可能需進行追蹤性攝護腺切片

    🏠 生活照護建議

    • 術後短期內避免激烈運動

    • 留意排尿是否順暢,有無血尿或感染徵兆

    • 配合醫師回診追蹤,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與飲食


    結語:海福刀是選擇之一,不是萬靈丹

    海福刀是一種新興、安全且具潛力的攝護腺癌局部治療方式,但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。是否合適應該根據癌症的分期、位置、風險等級與個人健康狀況來判斷,並與泌尿科醫師充分討論,做出最佳選擇。

    提醒您:每位病人的治療計畫都應量身訂做,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最好的,重要的是「適合自己的、可長期配合的」才是好選擇。


   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

    手術治療解析: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

     


    對於確診攝護腺癌的病友來說,若屬於局限性或局部進展期癌症,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(Radical Prostatectomy)是最主要的治療選項之一。而現今越來越多病人選擇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,因其創傷小、恢復快、精確度高,已成為現代微創泌尿外科的重要技術。


    一、什麼是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?

    達文西手術系統是一種機器輔助的腹腔鏡手術系統,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外科醫師操作,透過控制台遠端精準控制手術機械臂。手術器械可在患者體內進行細緻的切割、縫合與組織分離。

    ✳️ 手術原理簡述:

    • 在肚皮上建立數個小傷口,置入手術器械與攝影鏡頭

    • 醫師坐在手術控制台,以高解析3D影像監看

    • 操作機械手臂完成整個攝護腺切除與吻合重建


    二、達文西手術的主要優點

    優點說明
    🎯 精準度高3D高倍率視野與靈活機械臂可精細處理神經、血管
    🤏 傷口小傳統開刀需20~25公分傷口,達文西多為1公分左右的小孔
    💧 出血少手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,減少輸血需求
    🚶‍♂️ 恢復快傷口小、術後疼痛輕微,住院天數短、術後活動早
    💡 有助保留功能    精準手術有助保留控制排尿與性功能的神經

    三、傷口、恢復時間與常見副作用

    🔹 傷口與恢復期

    • 傷口數個1公分內小孔

    • 多數病人術後住院5~7天

    • 術後2~4週內可恢復日常活動

    🔹 常見術後症狀與副作用

    1️⃣ 尿失禁

    • 初期常見,尤其在活動、咳嗽、提重物時漏尿

    • 多數病人3~6個月內顯著改善

    • 建議術後配合骨盆底肌運動(凱格爾運動)

    2️⃣ 性功能障礙(勃起功能障礙)

    • 攝護腺鄰近控制勃起的神經,因此有可能在術中會觸碰/拉扯到神經

    • 若能進行神經保留手術(Nerve-sparing),有機會保留性功能

    • 年輕病患或性功能原本良好者,恢復機會較高

    • 恢復時間通常需6~12個月,甚至更長

    • 若醫師判斷癌症具高度侵犯性,有可能為了手術邊緣乾淨而選擇不做神經保留手術

    3️⃣ 疼痛與疲倦

    • 傷口疼痛多為輕微,通常不影響日常生活

    • 部分病人術後短期內會有疲倦感,但會逐漸改善


    四、術後追蹤與 PSA 監測

    攝護腺切除後,仍須定期回診與監測,因為仍有局部復發或轉移的可能。

    🔬 PSA 檢測的重要性

    • 攝護腺切除後,體內不應再有 PSA 產生

    • 若術後 PSA 沒有降至「幾乎測不到」的範圍(<0.1 ng/mL),可能表示:

      • 有癌細胞殘留

      • 癌症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

    📅 追蹤建議

    術後時間        建議追蹤方式
    第1年內每3個月追蹤 PSA
    第2~5年每6個月一次
    第5年後每年追蹤一次

    若 PSA 再次升高,醫師可能會:

    • 建議進一步影像檢查(磁振攝影 MRI、骨骼掃描 bone scan 或 PSMA PET scan)

    • 評估是否需要輔助性放射線或其他治療


    五、誰適合考慮接受達文西手術?

    適用對象多為:

    • 局限性或局部進展期攝護腺癌(T1-T2,有時T3)

    • 預期壽命大於10年的中壯年患者

    • 願意接受手術並考慮長期治療效果的病患

    若您有以下情況,建議與醫師進一步討論:

    • 高齡或有重大慢性病,可能無法耐受手術

    • 癌症已廣泛轉移,不適合手術切除


    結語:選擇手術,是一項重要但值得期待的治療旅程

    攝護腺癌雖然是一種可能威脅生命的疾病,但透過現代化、微創的達文西手術技術,治療的效果與生活品質之間可以達到更好的平衡。正確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,加上積極的術後追蹤與復健,是邁向康復的重要關鍵。

    🎯 提醒您:手術不是結束,而是開始與健康共存的新生活。與您的泌尿科醫師密切合作,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計畫。




   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

   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

    攝護腺癌目前有哪些主要的治療方式?我可能會面臨哪些選擇?

     


    對於剛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朋友來說,治療選項的多樣性往往讓人感到混亂甚至焦慮。其實,攝護腺癌是一種相對「慢性」的癌症,多數病人有充分時間和醫療團隊仔細討論最合適的治療策略。

    本篇將帶您認識目前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選擇,包含局部與全身治療,並幫助您了解如何根據分期、風險與自身狀況做出明智決策。


    一、積極監測(Active Surveillance

    適用對象:

    • 低風險攝護腺癌(PSA < 10、Gleason 分數 ≤ 6、侷限於攝護腺內)

    • 預期壽命較長、願意定期追蹤者

    做法:

    • 定期追蹤 PSA

    • 重複攝護腺切片

    • 必要時做 MRI 或其他影像檢查

    優點:

    ✅ 保留攝護腺,避免不必要治療及副作用
    ✅ 若癌症進展再治療,治癒率依然高

    缺點:

    ⚠️ 需長期配合追蹤
    ⚠️ 有小風險癌症惡化被延誤治療

    醫師觀點: 對於選對對象的病患來說,「觀察不是等死」,反而是一種積極策略。


    二、局部治療: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的比較


    1️⃣ 手術: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(Radical Prostatectomy)

    方法:

    • 傳統開腹手術

    • 腹腔鏡手術

    • 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(目前常見)

    適用對象:

    • 侷限型攝護腺癌(T1–T2),及部分T3患者

    • 預期壽命超過 10 年的中壯年患者

    可能併發症:

    • 尿失禁(多為暫時性)

    • 性功能障礙(視年齡與神經保留狀況)

    • 傷口與麻醉風險

    優點:

    ✅ 手術後 PSA 可快速降至極低
    ✅ 切除後可進一步了解病理分期


    2️⃣ 放射線治療(Radiation Therapy)

    分為:

    • 體外放射治療(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, EBRT)

    • 近接治療(Brachytherapy,俗稱「種子治療」,國內較少)

    適用對象:

    • 各期攝護腺癌

    • 不適合或不願接受手術者

    常見副作用:

    • 排尿刺激、頻尿、排尿困難

    • 直腸刺激或排便不適

    • 性功能下降(較慢出現)

    • 放射線導致的併發症較慢發生,卻難以痊癒

    優點:

    ✅ 無需開刀,適合高齡或有共病的病患
    ✅ 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


    3️⃣ 海福刀治療(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, HIFU)

    適用:

    • 局部低至中風險攝護腺癌

    • 局部復發的病人也可考慮 (例如放射線治療後復發者)

    優點:

    ✅ 幾乎無傷口、恢復最快
    ✅ 可重複治療
    ✅ 對生活影響較小

    限制:

    ⚠️ 尚無大規模長期存活數據,仍須長期追蹤治療效果
    ⚠️ 健保不給付,自費費用高 (約30~40萬)


    三、全身性治療:針對進展性或轉移性癌症


    1️⃣ 荷爾蒙治療(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, ADT)

    作用機制:

    抑制雄性荷爾蒙(睪固酮)製造或阻斷其作用,因攝護腺癌細胞仰賴雄性荷爾蒙生長

    常見藥物:

    • LHRH 類似物(如 Leuprorelin)、選擇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阻斷劑(如Degarelix)

    • 雄性激素受體抑制劑(如 第一代藥物 Bicalutamide、第二代藥物 Enzalutamide)

    常見副作用:

    • 性慾下降、勃起功能減退

    • 熱潮紅、疲倦

    • 骨質疏鬆、代謝症候群


    2️⃣ 化學治療(Chemotherapy)

    適用時機:

    • 抗荷爾蒙治療失效的癌症(去勢抗性)

    • 轉移性高風險病患初期合併使用

    常見藥物:

    • Docetaxel(歐洲紫杉醇

    常見副作用:

    • 噁心、掉髮、感染風險上升

    • 骨髓抑制(白血球下降)


    3️⃣ 新型治療:免疫與標靶療法

    a. 免疫療法 – Pembrolizumab(PD-1 抑制劑)

    • 僅適用於特定基因突變或 MSI-high / dMMR 病人

    • 用於荷爾蒙與化療後失敗者

    b. 標靶療法 – Olaparib(PARP 抑制劑)

    • 適用於 BRCA 基因突變之去勢抗性病患

    • 為個人化精準治療之一


    4️⃣ 骨骼保護治療:Denosumab

    • 適用於骨轉移患者,預防骨折與骨痛

    • 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


    5️⃣ 鐳-223 放射治療(Ra-223)

    • 適用於有症狀的骨轉移患者

    • 為一種選擇性針對骨骼的放射性藥物

    • 可改善疼痛、延長存活


    四、治療該怎麼選?依年齡、分期、健康狀況綜合評估

    狀況建議策略
    年輕、低風險可考慮積極監測或手術切除
    中風險、局限型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主
    高風險或局部晚期        放射線合併荷爾蒙,或手術合併其他療法
    轉移性荷爾蒙、化療、標靶合併治療
    年長或健康不佳者以生活品質為導向,選擇副作用較少的治療

    五、結語:你不是一個人,治療選擇要「客製化」

    攝護腺癌的治療就像量身訂做的西裝,每個人的病情、身體狀況與生活需求都不同。沒有絕對標準答案,最好的選擇是「適合你的選擇」。

    ✅ 建議您與泌尿科醫師、腫瘤科醫師、放射科醫師組成的團隊共同討論,根據病情與意願來擬定治療計畫。

    📌 你可以問問醫師:

    • 我是屬於哪個分期與風險層級?

    • 有沒有觀察就好的可能?

    • 各種治療對我的預期生活品質有什麼影響?



   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

    我的攝護腺癌屬於哪個分期與風險等級?這代表什麼意義?

     


    對多數剛確診攝護腺癌的朋友來說,最常問的問題就是:「我的癌症屬於哪一期?嚴重嗎?需要馬上治療嗎?

    其實,攝護腺癌不像多數人想像的那樣一律要積極手術或化療。它的進展速度、侵犯能力差異很大,這也是為什麼「分期」與「風險分級」這兩件事,在診斷後非常重要。


    一、什麼是攝護腺癌的「分期」?用來了解癌症的廣度與深度

    醫學上,我們使用一套標準化的系統叫做 TNM 分期系統 來描述癌症的發展程度,幫助醫師評估病情、討論治療方案。

    TNM 分期包含三個部分:

    🔹 T:腫瘤(Tumor)

    • T1:腫瘤小,無法在指診或影像檢查中摸到/看到,通常是因 PSA 異常才發現

    • T2:腫瘤仍侷限在攝護腺內,可能有一側或雙側受影響

    • T3:癌細胞已穿出攝護腺外層,侵犯鄰近組織(如 儲精囊)

    • T4:癌細胞進一步侵犯到膀胱、直腸、骨盆肌肉等器官

    🔹 N:淋巴結(Nodes)

    • N0:沒有發現癌細胞擴散至鄰近淋巴結

    • N1:癌細胞已擴散至攝護腺周圍的淋巴結

    🔹 M:遠端轉移(Metastasis)

    • M0:尚未發現遠端器官(如骨頭、肺、肝)有癌轉移

    • M1:已有癌細胞轉移至遠端部位

      • M1a:遠端淋巴結

      • M1b:骨骼

      • M1c:其他器官(如肝、肺)

    📌 為什麼分期重要?
    分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癌症是屬於「侷限型」還是「轉移型」,這會大大影響治療策略。早期癌症可能考慮手術或監控,晚期則可能需要荷爾蒙治療、放射線、化療等多合一療法。


    二、什麼是攝護腺癌的「風險分級」?幫你分辨病情的「溫和」或「積極

    除了 TNM 分期,醫師還會依據PSA 數值、Gleason 分數、腫瘤範圍來進行「風險分級」,這是另一種幫助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方式。

    風險分級主要分為三大類:

    🔵 低風險群

    • PSA < 10 ng/mL

    • Gleason 分數 ≤ 6

    • 腫瘤侷限於攝護腺內(T1-T2a)

    👉 同時符合以上三個項目稱為低風險

    👉 很多低風險的攝護腺癌進展慢,部分患者甚至可考慮「積極監控」而不立即治療。


    🟡 中風險群

    • PSA 10–20 ng/mL

    • Gleason 分數 7(3+4 或 4+3)

    • 腫瘤可能侵犯攝護腺較大片區域(T2b-T2c)

    👉 中風險患者通常需要積極治療,例如手術或放射線治療,視年齡與健康狀況做綜合評估。


    🔴 高風險群

    • PSA > 20 ng/mL

    • Gleason 分數 8–10

    • 腫瘤已突破攝護腺(T3 或 T4)

    👉 高風險代表癌症惡性程度高,可能快速擴散。通常會考慮結合手術、放療與荷爾蒙治療等多種療法。


    三、分期與風險分級怎麼影響治療選擇?

    ✅ 1. 低風險患者

    • 有時候可以不馬上治療,而選擇「積極監控(Active Surveillance)」

    • 定期追蹤 PSA、影像與重複切片,觀察病情是否變化

    • 適合年紀較大、其他疾病較多者

    • 也可以選擇根治性療法,例如手術、放射線治療、海福刀等

    ✅ 2. 中風險患者

    • 建議積極治療,如:

      • 攝護腺切除手術(傳統開刀/達文西機器手臂)

      • 放射線治療合併短期荷爾蒙治療

      • 部分患者可以選擇海福刀 (攝護腺體積小於40 ml)

    ✅ 3. 高風險患者或轉移性癌症

    • 需要多模式治療,結合以下方式:

      • 長期荷爾蒙治療(抑制雄性荷爾蒙)

      • 放射線/化學治療

      • 新型口服藥物(如 第二代抗雄性荷爾蒙藥物)


    四、醫師怎麼幫你評估分期與風險

    診斷攝護腺癌後,醫師會綜合以下資訊來判斷分期與風險:

    📍 PSA 數值
    📍 Gleason 分數(由切片病理報告得知)
    📍 肛門指診結果(T分期)
    📍 影像學檢查結果(MRI、骨骼掃描、PSMA PET scan)

    這些資訊拼湊在一起,幫助醫師精準「分類」,讓後續治療不會過度或不足。


    五、結語:了解自己的癌症型態,是面對治療的第一步

    每一位病友的攝護腺癌都不盡相同。有些病情溫和、有些進展迅速;有些可以觀察、有些要積極處理。

    透過分期與風險評估,醫師能為你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,在癌症控制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平衡。

    🎯 建議你在看診時可以主動詢問醫師:

    • 我的癌症屬於哪一分期?

    • 是哪一個風險等級?

    • 有沒有必要立即治療?還是可以觀察?

    • 後續會怎麼追蹤?

    了解越多,越能安心。


   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,也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: 小泌鋒嗡嗡嗡 留言或私訊,我會盡快回覆您。